首页 协会介绍 协会工作 行业资讯 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 会员之家 联系我们 下载专区 会议回执 培训报名
培训报名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论坛专区
行业资讯
人们对于花炮的文化心理
发布时间:2018-11-21 00:00:00 来源:

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都有许许多多古老的文化现象。可是,在世界数千年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古老的文化已经灰飞烟灭、不复存在,要认识这些文化现象只能从考古中去探索或从故纸堆中去寻找。

但是,花炮文化却久经沧桑而不衰,虽然一千多年过去了,但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早已植根在华夏各民族的心里,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无论时空如何变迁,也无论承受多大的风雨,它总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钟爱花炮,为什么花炮文化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大家对花炮的文化心理有关。


燃放花炮是悠久的民俗

鞭炮和烟花都起源于爆竹,而爆竹是远古时代先民们在田野烧裂竹筒发出巨响用以驱赶糟踏庄稼的野兽,其初衷是为生产服务的。因为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逐渐演变为惊吓“妖魔鬼怪”,以祈福求祥,过上平安康宁的生活,便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宗教活动中。再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又演变为在节日里的喜庆活动。从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所描写的除旧迎新,到柳亚子诗句“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所描写的喜庆欢乐,就是明证。千百年来,在各种节庆中燃放烟花鞭炮,相衍成习并流传至今,范围极其广泛,积淀为各民族一种深厚的情结。这决非迷信、愚昧、落后的产物,而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燃放花炮是情感的宣泄

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而农业生产的环境(如村庄、田野)和生产对象(如庄稼、牲口)是寂静的、静止的、封闭的。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自给自足、解决温饱为生活目标,加之过去交通闭塞,很少与外界交往,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人们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虽然能够知足常乐,但久而久之也会就一种压抑感,甚至导致心理失衡,就得宣泄自己的情绪。因此,中国人就靠一些节日来热闹一番,平时有喜庆之事也要热闹一番,放烟花鞭炮便是热闹的手段之一,既是自己喜悦心情的宣泄,又是向左邻右舍传达信息,让他人来共享欢乐。如果广大城乡连过春节都不放些烟花鞭炮,冷冷清清,那就没有一丝节日的气氛。尤其是住在穷乡僻壤的农户和孤寡老人,更需要点几挂鞭子助助兴。唐代高僧释普济在《偈颂》一诗中就表达了这种意思:“鸣爆竹,送残年,东村王老夜烧钱。南山短拙无施设,借婆裙子拜婆年。”

燃放花炮是友谊的纽带

现代城市虽然繁华热闹,但是人们下班后回到家里仍然过着封闭的生活,躲在防盗门后面看电视、打麻将,干自家的事。虽然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同住一栋大楼或一个院落,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即使有人喊抓小偷,也没有几个人肯出来帮忙,谁家出了什么事也没有人关心。这时,只有听到鞭炮声,才知道有人办喜事。在逢年过节大家出来一齐放烟花鞭炮时,人们才有共同的心情、共同的喜悦,互相恭贺,表达美好的祝愿。城里人对烟花鞭炮的喜爱,并不亚于乡下人,有时还更加强烈。清代诗人顾太清在《乙未元旦》中所写“声声爆竹散林鸦,烟火春城千万家”之句,就展示了当时城里人过春节时大放烟花鞭炮的盛况。现在的城里人,生活节奏更加紧张,在一年到头的辛苦劳碌之后,每每要热闹一番、宣泄一番、放松一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十分正常的。从心理学的而言,这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因为经过此番热闹之后,人们心中的寂寞、惆怅被冲淡,而邻里之间的友谊被加深。

每当领着孩子,在夜色中看那一朵朵瑰丽的花朵凌空开放,身旁那双稚嫩的小手拍红了时,自己又仿佛回到了天真的童年;每当陪伴情侣漫步于河滨的碎石小路,或倚偎于绿荫丛中的光滑石凳,眺望着空中那黄得耀目、红得烂漫、紫得灿然的空中之花时,又是何等的惬意与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