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会介绍 协会工作 行业资讯 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 会员之家 联系我们 下载专区 会议回执 培训报名
培训报名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下载专区 > 下载专区
下载专区
红炮的起源与传统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2018-11-14 00:00:00 来源:

核心提示:爆竹的起源 花炮是烟花和爆竹的总称。关于爆竹的起源,许多史学工作者有过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有的说

爆竹”的起源

    花炮是烟花和爆竹的总称。关于“爆竹”的起源,许多史学工作者有过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有的说起源于春秋战国。但无论何种说法都不准确,因为那时还没有真正的生产出“爆竹”。如在春秋末年,范蠡在《陶朱公书》中有两句关于“爆竹”的描述是这样的: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时夜取安静驱山魈。这里所写的“烧盆爆竹”,明显是指用火烧竹子而引起爆裂之声,而李畋就不同,他是自制竹筒,再装上硝磺药,点火引爆产生爆鸣。这是一种创造、一种发明,与火烧竹子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竹筒爆竹的问世,为以后花炮的研制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要讲“爆竹”起源,应该从唐朝李畋开始。      据有关史料记载,李畋是上栗麻石人。唐贞观十九年,李畋揭皇榜,制作爆竹,为唐皇李世民驱鬼治病,使龙体康复,被皇上敕封为“爆竹祖师”。之后,李畋回到上栗麻石,将制作爆竹的技艺传给乡人,造福桑梓。当地人从此都学会了做爆竹,并一传十,十传百,逐步传遍了四乡八邻,甚至外省各地。湖南省《醴陵县志》就这样记载着:“爆竹业由上栗市发展至本省浏阳县金刚头,渐至富里、潼塘、仙石、白兔潭一带。”所以说,上栗是“爆竹祖师”的故乡,是中国花炮的发源地。      唐朝末年,随着火药和造纸业的发展,上栗人逐步学会和掌握了这些技术。据杨岐山“李氏族谱”及老人回忆,早在唐末宋初,就有人从山东等地迁来杨岐山安家落户。后来,麻石李氏人家也来到杨岐山,给山里人传授做爆竹的技术,并利用山上嫩竹造纸,然后用纸卷压成纸筒,代替竹筒,再装上硝药,插上引线封口,做成纸筒爆竹。当时造的纸比较粗糙,是专做爆竹用的,故称“爆料纸”。与此同时,鸡冠山人在山洞中也熬炼出做火药的土硝(硝酸钾)。纸筒爆竹问世后,爆竹艺人又将单个爆竹用麻线编织成排列有序的组合爆竹,大大增强了燃放效果,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后来人们称为编爆,因为形似鞭子,也称鞭炮。到宋代,上栗做鞭炮的人越来越多,外地商人也来到上栗收购鞭炮,上栗鞭炮不仅满足本地市场,还销售到外省外县。当时,上栗还没有公路,只有一条栗水河,货物运输都要通过栗江船运。经过宋、元、明三代,到清朝,上栗的鞭炮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部分产品如“顿边”、“八扣”、“加花”已出口到东南亚等许多国家。      据爆竹祖师李畋故里麻石现在的老人黄日升和黎道林回忆:清朝时期,麻石的爆竹业非常兴旺,当地设有货运10个码头,主要装运鞭炮外销。码头每天有60余条船装运上栗鞭炮,最多一天有上百条船,麻石街也由于爆竹业的发达而兴旺起来,全国各地有30多家经营爆竹的商人在这里开庄设店,收购和经销爆竹。名气较大的有王家新的“天闻声”爆庄、柳占华的“志成信”爆庄,黎堂福的“祝多福”爆庄和潘子银的“恒丰生”爆庄等。其中,“恒丰生”爆庄老板潘子银的生意最大,在国内外设有9个子庄,如香港、澳门、上海、武汉、日本、英国、新加坡、长沙、南昌等地都设有上栗爆竹销售的分支机构。年销10余万箱,年销售额200余万银元。      随着鞭炮生产的发展,上栗爆竹的名气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吸引着外商云集上栗,建庄开店,经销鞭炮。到清末民初,有周作轩的“泰和隆”、唐香芹的“豫庆美”、丁晓波的“祥生厚”、王秀元的“松茂源”、陈章元的“崇经正”、曾德明的“怡昌祥”,他们为了扩大业务,还先后到桐木、金山、鸡冠山等地设立子庄,收购鞭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是上栗爆竹业发展最兴旺的时期,许多外商纷纷进入上栗。据记载,新增各类爆庄40余家,在各地发展子庄50多个。许多大爆庄老板还在各国各地设有货栈,年收购量达10万余箱。      鞭炮业的发展,给上栗带来百业振兴,交通运输尤为繁忙。原来鞭炮外运,主要是陆运和水运,陆运是用土车或人力高车(独轮车),把鞭炮从上栗运往邻县;水运是将鞭炮从上栗直接装船,从栗江到湘江,转运至长江。当时,上栗设有湖南、江西、栗江3个码头,每个码头可容60条民船进出,一次可装鞭炮280箱至320箱。民船从上栗开航,经醴陵到湘潭后,将鞭炮交大古公司、怡和公司和亚细亚公司,转装轮船,从湘江经长江、东海、南海到上海、烟台或厦门、汕头、广州等地,再转运到香港、南洋、美国等国家或地区。民船从湘潭返回时,便带回日用百货等商品。商贸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全国许多大商埠,如上海、广州、福州、烟台、汉口、天津、长沙、浏阳、南昌、九江以及香港、南洋等地巨商,纷纷云集上栗开庄设店,使上栗工商业迅速发展。据上栗一些老人回忆,在上栗鞭炮业兴旺时期,全国各地到上栗开业的工商企业有400多户,建立各种行会达30多家。诸如鞭炮加工业、硝磺爆纸业、布匹百货业、食品糕点业、书纸文具业、石印染纸业、旅社客栈业、饮食服务业、竹木铁器业、香爆纸扎业、理发照相业、土产日杂业等,繁忙的出口贸易,使上栗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各种商人、政客、游人以及社会上的三教九流都涌来上栗,一些暴富起来的商人,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寺院、酒店、旅社、会馆、戏院、店铺等,沿栗江建成了南北两条平行的长街。店栈客商川流不息,河中船只来往不断,爆业兴旺,市场繁荣,上栗“小南京”之称也由此而闻名。      鞭炮传统制作工艺流程

  传统的鞭炮制作过程分为三部分:炮身制作,火药制作和引线制作。

  一、炮身制作

  裁纸:在作坊里,鞭炮炮身被称为“筒”,裁纸是按一定的规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纸;  扯筒:将裁好的爆竹纸卷成一个空筒,扯筒的主要工具是扯凳,用坚木做成;  褙筒: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层彩纸,最初是为了防水,后来更多的是出于装饰作用,褙筒纸多用红纸,或者广红纸、蜡光纸;  洗筒:将纸筒用麻绳扎成一个六角形的饼状,以便于计算筒的数目;  腰筒:扎好的纸筒很长,需要裁短,用阔刀从饼的腰上裁断,把一筒横切成两筒;  上筒:在切好的纸筒里装土、上硝;  钻孔:用铁钎将每个筒子筑紧,再给每个筒子钻孔,以便放引线;  扦引:将每个引孔扦入引线;  扎引颈:引线扦入引孔后,将扦引一头的筒子扎紧,以防引线松动;  结鞭:单个的鞭炮制成后,要用棉线将它们结成一挂,因为形状像鞭,鞭炮之称由此而来;  成封、成箱:将结好的鞭炮封装。

  二、火药制作

  造硝:把硝从泥土里提炼出来。传统的造硝工具很简陋,只是一口大铁锅,原料就是泥土。据说,要用厨房里的泥土最好,因为经常做饭做菜,硝也沉淀得多。把泥土放进铁锅后,不断加入水来熬,一两天后,铁锅边上就会结一层白色的硝;  碾硝(或冲硝):刚熬出来的硝颗粒很大,下一步就是放在碾槽中碾碎,沉重的碾轮开始是用牛拉动,后来慢慢地改为水力,简陋一点的方法就是用舂米的工具把颗粒打碎,称为冲硝;  磨硝:碾碎后的硝依然不能直接采用,还需要用像磨黄豆一样的磨将硝磨成细粉。制作好的硝配上硫磺、泥土,就是鞭炮的火药了。

  三、引线制作

  造纸:虽然制鞭炮的纸是购买的,但做引线的纸却是自产的,作坊里都会有一个浆池,用木浆来造纸;  割引纸:把制造好的整张纸割成一根根长纸条;  做引:将长纸条的一端固定,纸展开,用一根铁棍沾上硝粉,手一抖,铁棍上的硝粉就会落在纸上形成一长条,手一搓,一根引线就出来了;    浆引:这样的引线还是散的,工人要用手沾上湿米浆,手在引线上一捋,引线沾了米浆就不会散了,然后还需把引线一根根地固定在像扇子一样的晾干器上晾干。